入學制度公平公正的溫度計(王立昇)

最近氣溫變化加劇,出門前常要看看溫度計決定穿著,以免著涼。「水銀」因為熱膨脹係數大,常被用來製作溫度計,但如果用「水」,就看不出氣溫的明顯變化,但並不表示氣溫沒有變化。那我們要用何種溫度計來感測入學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呢?
教育公義有三個層級,最基本的是教育機會均等(有教無類),然後是要讓學生學到適合其興趣、性向、能力的課程(適性教育),再來則是要落實「努力才有收穫」的價值。我們如果從這三個層級來思考入學制度的公平公正性,誰最有感呢?

不努力勿坐享其成
試想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宣布,我們不考試了,想必歡聲雷動,但接著老師說,這學期的成績就用抽籤決定,那努力學習的學生必然覺得不公平,而多數不那麼努力的學生可能會默默叫好,那老師可以因為多數學生的默許而採用抽籤方式決定成績嗎?如果真的那麼做,受傷害的是誰呢?
首先是大家的成績都沒有意義了,得到的學分也沒有價值;再從學習的角度思考,不那麼努力的學生可能因此怠惰了學習,而動機強的學生依然會主動學習,因此,受傷害最大的,可能是那些動機不強的孩子,如果有適度的壓力,還可能會學一點,壓力沒有了,可能就根本不學了。
雖然不會有老師真的用抽籤決定成績,但上述試想提醒我們,認真努力的學生及其家長的意見可以比較敏感地檢測出入學制度的公平公正性。有的學生或家長可能比較沒有強烈的感受,但並不表示制度沒有問題,而其學習權益可能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造成更大的學習落差,乃至於爾後的階級落差。努力的學生可能是學術型或技藝型的,可能是有錢人家的子弟,也可能是三級貧戶的孩子,「努力的學生及其家長感受」可以作為入學制度公平公正的溫度計。
小英總統在日前的青年論壇上被問及採計學習歷程檔案是否對弱勢生不利時表示,社會條件好的學生確實在升學過程中佔優勢,會指示教育部專案協助弱勢生。但難道弱勢生指的就是社會條件不好的學生嗎?
從「努力才有收穫」的公義價值思考,在爭取教育資源過程中的弱勢,指的應該是「努力卻得不到應該得到的」。家庭經濟弱勢但努力的孩子因為學習環境條件的不足是弱勢;很努力卻因升學制度的不公平、不公正而無法進入原來可以被錄取的校系也是弱勢。我們要的不是「窮人翻身」的概念,而是「努力的窮人家孩子要有翻身的機會」,從另一角度來說,「不努力的富家子弟不能坐享其成」。
大學入學制度從去年的甄試撞期問題到今年的同分增額之亂,我們看到了許多努力的學生在過程中扼腕、懊惱、甚至哭泣,用這個溫度計就可以量出當前入學制度的不公不義。從近來許多有資源的家長爭相送孩子去參加研習、競賽的狀況來看,學習歷程檔案的採計恐加劇這樣的不公不義。
甄選入學因人為因素操作的空間較大,有些學生即使很努力也不一定爭取到應有的資源(理想學系)。在另一方面,嚴格的考場規定、電波偵測車的出動、匿名閱卷等防弊措施都使得努力的考生較能接受考試分發的結果。從「努力的學生及其家長感受」的溫度計來看,目前接近7成的甄選入學核定名額應該降低,只有2成3的考試分發核定名額應該提高。
為顧及學生的適性發展,落實多元入學的精神,甄選入學及考試分發兩個管道應均衡發展,各半為宜,以實現入學制度的公平正義。未來我們再用「努力的學生及其家長感受」溫度計來檢驗各管道的公平公正性,並依其結果調整各管道的比例。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

原文連結: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191215/KUUT3YHXW4LLN4LX2J2XBZLBME/